四書集註/免費全文 孔子,子之,孟子曰/最新章節

時間:2019-08-04 05:58 /免費小說 / 編輯:宋江
完結小說《四書集註》由[宋]朱熹傾心創作的一本修真武俠、武俠、洪荒流型別的小說,故事中的主角是孔子,子之,孟子曰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也。此章專論魯事,疑與堑章皆定公時語。 蘇氏曰: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,宜諸侯之強也,而魯以失政。政逮於大...

四書集註

作品長度:短篇

需要閱讀:約2小時讀完

《四書集註》線上閱讀

《四書集註》好看章節

也。此章專論魯事,疑與章皆定公時語。

蘇氏曰: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,宜諸侯之強也,而魯以失政。政逮於大夫,宜大夫之強也,而

三桓以微。何也強生於安,安生於上下之分定。令諸侯、大夫皆陵其上,則無以令其下矣,

故皆不久而失之也。”

孔子曰:“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。友闢,友

,友佞,損矣。”〔1〕

〔1〕友直,則聞其過。友諒,則於誠。友多聞,則於明。,平聲,習熟也。闢,婢亦

反。闢,謂習於威儀而不直。善,謂工於悅而不諒。佞,謂習於語,而無聞見之實。

三者損益,正相反也。尹氏曰,“自天子至於庶人,未有不須友以成者。而其損益有如是者,

可不謹哉”

孔子曰:“益者三樂,損者三樂。樂節札樂,樂人之善,樂多賢友,益矣。

樂驕樂,樂佚遊,樂宴樂,損矣。”〔1〕

〔1〕樂,五反。“禮樂”之樂,音嶽。“驕樂”、”宴樂”立樂,音洛。節,謂辨其制度

聲容之節。驕樂,則侈肆而不知節。佚遊,則惰慢而惡聞善。宴樂,則溺而狎小人。三者損

益,亦相反也。尹氏曰:“君子之於好樂,可不謹哉”

孔子曰:“侍於君子〔1〕有三愆〔2〕:言未及之而言,謂之躁;言及之而

不言,謂之隱;未見顏而言,謂之瞽〔3〕。”

〔1〕君子,有德位之通稱。〔2〕愆,過也。〔3〕瞽,無目,不能察言觀。尹氏曰:

“時然言,則無三者之過矣。”
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;及其壯也,血氣方

剛,戒之在門,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〔1〕

〔1〕血氣,形之所待以生者,血而氣陽也。得,貪得也。隨時知戒,以理勝之,則不為血

氣所使也。範氏曰:“聖人同於人者血氣也,異於人看志氣也。血氣有時而衰,志氣則無時而

衰也。少未定、壯而剛、老而衰者,血氣也。戒於、戒於門,戒於得者,志氣也。君子養其

志氣,故不為血氣所,是以年彌高而德彌劭也,”

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畏〔1〕:畏天命,畏大人,畏聖人之言〔2〕。小人不

知天命而不畏也,狎大人,侮聖人之言。〔3〕”

〔1〕畏者,嚴憚之意也。〔2〕天命者,無所賦之正理也。知其可畏,則其戒謹恐懼,自

有不能已者,而付界之重可以不失矣。大人、聖言,皆天命所當畏。知畏天命,則不得不畏之

矣。〔3〕侮,戲也。不知天命,故不識義理,而無所忌憚如此,尹氏曰:“三畏者,

修己之誠當然也。小人不務修誠已,則何畏之有,”

孔子曰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學而知之者,次也;困〔1〕而學之,又其次

也;因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。”〔2〕

孔子曰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學而知之者,次也;困〔1〕而學之,又其次

也;因而不學,民斯為下矣。”〔2〕

孔子曰:“君子有九思:視思明,聽思聰,思溫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

敬,疑思問,忿思難〔1〕,見得思義。”〔2〕

〔1〕難,去聲。〔2〕視無所蔽,則明無不見。聽無所壅,則聰無不聞。,見於面者。貌,

而言。思問,則疑不蓄。思難,則忿心懲。思義,則得不苟。程子曰:“九思各專其一。”

謝氏曰:“未至於從容中,無時而不自省察也,雖有不存焉者,寡矣。此之謂思誠。”

孔子曰:“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吾見其人矣,吾聞其語矣〔1〕。隱

居以其志,行義以達其。吾聞其語矣,未見其人也。〔2〕”

〔1〕探,南反。語,蓋古語也。真知眷惡而誠好惡之,顏、曾、閔、冉之徒,蓋能之矣。

〔2〕其志,守其所達之也。達其,行其所之志也。蓋惟伊尹、太公之流,可以當之,

當時著顏子,亦庶乎此,然隱而未見,又不幸而蚤,故夫子云然。

齊景公有馬千駟〔1〕,,民無德而稱焉。伯夷、叔齊餓於首陽〔2〕

之下,民到於今稱之。其斯之謂與〔3〕

〔1〕駟,四馬也。〔2〕首陽,山名。〔3〕胡氏曰:“程子以為第十二篇錯簡誠不以富,

亦祇以異,當在此章之首。今詳文,似當在此句之上。言人之所稱,不在於富。

而在於異也。”愚謂此說近是,而章首當有“孔子曰”字,蓋闕文耳。大抵此書十篇多闕誤。

與,平聲。

陳亢〔1〕問於伯魚曰:“子亦有異聞乎〔2〕”對曰:“未也。嘗**,

鯉趨而過。曰:學詩乎對曰:未也。不學詩,無以

言。〔3〕鯉退而學詩。他又**,鯉趨而過。曰:學禮乎

對曰:未也。不學禮,無以立。〔4〕鯉退而學禮。聞斯二

者。〔5〕”陳亢退而喜曰:“問一得三:聞詩,聞禮,又聞君子之

遠其子〔6〕也。”

〔1〕亢,音剛。〔2〕亢以私意窺聖人,疑必厚其子。〔3〕事理通達,而心氣和平,故能

言。〔4〕品節詳明,而德堅定,故能立。〔5〕當**之時,所聞不過如此,其無異聞可知。

〔6〕遠,去聲。尹氏曰:“孔子之其子,無異於門人,故陳亢以為遠其子。”

邦君之妻,君稱之曰“夫人”,夫人自稱曰“小童”;邦人稱之曰“君夫人”,

稱諸異邦曰“寡〔1〕小君”;異邦人稱之,亦曰“君夫人”。〔2〕

〔1〕寡,寡德,謙辭。〔2〕吳氏曰:“凡語中所載如此類者,不知何謂。或古有之,或

夫子嘗言之,不可考也。”

陽貨第十七

陽貨第十七

陽貨見孔子,孔子不見,歸孔子豚〔1〕。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之,遇諸

。謂孔子曰:“來予與爾言。”曰:“懷其而迷其邦,可謂仁乎”

曰:“不可。”“好從事而亟失時,可謂知乎”曰:“不可。”“月逝

矣,歲不我與。”孔子曰:“諾。吾將仕矣。”〔2〕

〔1〕陽貨,季氏家臣,名虎。嘗季桓子而專國政。令孔子來見己,而孔子不往。貨以禮

“大夫有賜於士,不得受於其家,則往拜其門”,故瞰孔子之亡而歸之豚,令孔子來拜

而見之也。歸,如字,一作饋。〔2〕懷迷邦,謂懷藏德,不國之迷,好、亟、知,

並去聲。亟,數也。失時,謂不及事幾之會。將者,且然而夫必之辭。貨語皆譏孔子而諷使速

仕。孔子固來嘗如此,而亦非不仕也,但不仕於貨耳,故直據理答之,不復與辯,若不諭其

意者。陽貨之見孔子,雖其善意,然不過使助己為耳。故孔子不見者,義也。其住拜者,

禮也。必時其亡而往者,其稱也。遇諸而不避者,不終絕也。隨問而對者,理之宜也。對

而不辯者,言之孫而亦無所詘也。楊氏曰:“揚雄謂:孔子於陽貨也,敬所不敬,為詘

。非知孔子者。蓋外無外無詘矣而可以信,吾未之信也。”

子曰:“相近也〔1〕,習相遠也。〔2〕”

〔1〕此所謂,兼氣質而言者也。程子曰;“此言氣質之,非言之本也,若言其本,則

即是理,理無不善,孟子之言善是也。何相近之有哉”〔2〕氣質之,固有美惡

之不同矣。然以其初而言,則皆不甚相遠也。但習於善則善,習於惡則惡,於是始相遠耳。

子曰:“唯上知〔1〕與下愚不移。”〔2〕

〔1〕知,去聲。〔2〕此承上章而言。人之氣質相近之中,又有美惡一定,而非習之所能移

者。程子曰:“人本善,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則皆善也,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。所謂

下愚有二焉:自、自棄也。人苟以善自治,則無不可移,雖昏愚之至,皆可漸磨而也。

惟自者拒之以不信,自棄者絕之以不為,雖聖人與居,不能化而入也:仲尼之所謂下愚

也。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,往往強戾而才有過人者,商辛是也。聖人以其自絕於善,謂之下

愚,然考其歸則誠愚也。”或曰:“此與上章當為一,子曰二字蓋衍文耳。”

子之武城,聞絃歌之聲〔1〕。夫子莞爾而笑,曰:“割焉用牛刀〔2〕”

子游對曰:“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:君子學人,小人學則易使也。

〔3〕”子曰:“二三子偃之言是也。言戲之耳。”〔4〕

〔1〕弦,琴瑟也。時子游為武城宰,以禮樂為,故邑人皆絃歌也。〔2〕莞,華版反。莞

爾,小笑貌,蓋喜之也。焉,於虔反。因言其治小邑,何必用此大也〔3〕易,去聲。君

子、小人,以位言之。子游所稱,蓋夫子之常言。言君子、小人,皆不可以不學。故武城雖小,

亦必以禮樂。〔4〕嘉子游之篤信,又以解門人之也。治有大小,而其治之必用禮樂,則

其為一也。但眾人多不能用,而子游獨行之。故夫子驟聞而喜之,因反其言以戲之。而子

遊以正對,故復是其言,而自實其戲也。

公山弗擾以費畔〔1〕,召,子往。子路不說〔2〕,曰:“末之也已,何

必公山氏之之也。〔3〕子曰:“夫〔4〕召我者,而豈徒哉〔5〕如有用我

者,吾其為東周〔6〕乎”

〔1〕弗擾,季氏宰。與陽貨共執桓子,據邑以叛。〔2〕說,音悅。〔3〕末,無也。言

不行,無所在矣,何必公山氏之在乎〔4〕夫,音扶。〔5〕“豈徒哉”,言必用我也。〔6〕

“為東周”,言興周於東方。程子曰:“聖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為之人,亦無不可改過之人,

往。然而終不往者,知其必不能改故也。”

〔1〕弗擾,季氏宰。與陽貨共執桓子,據邑以叛。〔2〕說,音悅。〔3〕末,無也。言

不行,無所在矣,何必公山氏之在乎〔4〕夫,音扶。〔5〕“豈徒哉”,言必用我也。〔6〕

“為東周”,言興周於東方。程子曰:“聖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為之人,亦無不可改過之人,

往。然而終不往者,知其必不能改故也。”

〔1〕行是五者,則心存而理得矣。“於天下”,言無適而不然,猶所謂雖之夷狄不可棄者。

五者之目蓋因子張所不足而言耳。任,倚仗也。又言其效如此。張敬夫曰:“能行此五者於

天下,則其心公平而周遍可知矣。然恭其本與”李氏曰:”此章與六言六蔽、五美、四惡之

類,皆與堑候大不相似。”

佛肸〔1〕召,子往。子路曰,“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:於其為不善

者,君子不入也。佛肸以中牟畔。子之往也,如之何〔2〕”子曰:“然。

有是言也。不曰堅乎,磨而不磷,不曰乎,涅而不緇〔3〕。吾豈匏瓜也哉

焉能繫而不食〔4〕”

〔1〕佛,音粥。肸,許密反。佛肸,晉大夫趙氏之中牟宰也。

〔2〕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,故問此以止夫子之行。,猶。自也。不入,不入其也。〔3〕

磷,刃反,薄也。涅,乃結反,染阜物。言人之不善,不能浼己。楊氏曰:“磨不磷,涅不

緇,而無可無不可。堅不足,而自試於磨涅,其不磷緇也者幾希。”〔4〕匏,瓠也。

焉,於虔反。匏瓜繫於一處而不能飲食,人則不如是也。張敬夫曰:“子路昔者之所聞,君子

之常法。夫子今之所言,聖人剃悼之大權也。然夫子於公山、佛肸之召皆往者,以天

下無不可主人,無不可為之事也。其卒不往者,知其人之終不可而事之終不可為耳。一則

生物之仁,一則知人之智也。”

子曰:“由也,女〔1〕聞六言六蔽〔2〕矣乎”對曰:“未也。”“居

吾語女〔3〕。好仁不好學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學,其蔽也,好信不好學,

其蔽也賊;好直不好學,其蔽也絞;好勇不好學,其蔽也;好剛不好學,

其蔽也狂。〔4〕”

〔1〕女,音汝,下同。〔2〕蔽,遮掩也。〔3〕語,去聲。禮:君子問更端,則起而對。故

孔子諭子路,使還坐而告之。〔4〕六言皆美德,然徒好之而不學以明其理,則各有所蔽。好、

知,並去聲。愚,若可陷可罔之類。,謂窮高極廣而無所止。賊,謂傷害於物。勇者,剛之

發。剛者,勇之。狂,躁率也。範氏曰:”子路勇於為善,其失之者,未能好學以明之也,

故告之以此。曰勇,曰剛,曰信,曰直,又皆所以救其偏也。”

子曰:“小子〔1〕何莫學夫〔2〕詩詩,可以興〔3〕,可以觀

〔4〕,可以群〔5〕,可以怨〔6〕。邇之事,遠之事君〔7〕。多識於

草木之名。〔8〕”

〔1〕小子,子也。〔2〕夫,音扶。〔3〕發志意。

〔4〕考見得失。〔5〕和而不流。〔6〕怨而不怒。

〔7〕人,詩無不備,二者舉重而言。〔8〕其緒餘又足以資多識。學詩之法,

此章盡之。讀是經者,所宜盡心也。

子謂伯魚曰:“女為周南、召南矣乎〔1〕人而不為周南、召

南,其猶正牆面而立〔2〕也與〔3〕”

南,其猶正牆面而立〔2〕也與〔3〕”

〔2〕正牆面而立,言即其至近之地,而一物無所見,一步不可行。〔3〕與,平聲。

子曰:“禮雲禮雲,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,鐘鼓云乎哉”〔1〕

〔1〕敬而將之以玉帛,則為禮,和而發之以鐘鼓,則為樂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,則豈禮樂之

謂哉程子曰:“禮只是一個序,樂只是一個和。只此兩字,蓄多少義理。天下無

一物無禮樂。且如置此兩椅,一不正,但是無序。無序乖,乖不和。又如盜賊至為不

然亦有禮樂。蓋必有總屬,必相聽順,乃能為盜。不然,則叛無統,不能一相聚而為盜也。

禮樂無處無之,學者須要識得。”

子曰:“厲而內荏,譬諸小人,其猶穿窬之盜也與”〔1〕

〔1〕厲,威嚴也。荏,而審反,弱也。小人,民也。穿,穿。窬,逾牆。與,平聲。

言其無實盜名,而常畏人知也。

子曰:“鄉原,德之賊也。”〔1〕

〔1〕鄉者,鄙俗之意。原,與願同。荀子“原愨”,注讀作“願”,是也。鄉原,

鄉人之願者也。蓋其同流鹤韩於世,故在鄉人之中獨以願稱。夫子以其似德非德,而反

乎德,故以為德之賊而惡之。詳見孟子末篇。

子曰:“聽而說,德之棄也。”〔1〕

〔1〕雖聞善言,不為己有,是自棄其德也。王氏曰:“君子多識言往行以畜其德,

說則棄之矣。”

子曰:“鄙夫〔1〕可與事君也與〔2〕哉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〔3〕;既得

之,患失之。苟患失之,無所不至矣。〔4〕”

〔1〕鄙夫,庸惡陋劣之稱。〔2〕與,平聲。〔3〕何氏曰:“患得之,謂患不能得之。”〔4〕

小則癰舐痔,大則弒與君,皆生於患失而已。胡氏曰:“許昌靳裁之有言曰:士之品大

概有三:志於德者,功名不足以累其心;志於功名者,富貴不足以累其心;志於富貴而已者,

則亦無所不至矣。志於富貴,即孔子所謂鄙夫也。”

子曰:“古者民有三疾,今也或是之亡也〔1〕。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〔2〕;

古之矜也廉,今之矜也忿戾〔3〕;古之愚也直,今之愚也詐〔4〕而已矣。”

〔1〕氣失其平則為疾,故氣稟之偏者亦謂之疾。昔所謂疾,今亦亡之,傷俗之益衰也。〔2〕

狂者,志願太高。肆,謂不拘小節。,則逾大閒矣。〔3〕矜者,持守太嚴。廉,謂稜角陗

厲。忿戾,則至於爭矣。〔4〕愚者,闇昧不明。直,謂徑行自遂。詐,則挾私妄作矣。範氏

曰:“末世滋偽。豈惟賢者不如古哉民之蔽,亦與古人異矣。”

子曰:“巧言令,鮮矣仁。”〔1〕

〔1〕重出。

子曰:“惡〔1〕紫〔2〕之奪朱〔3〕也,惡鄭聲之雅〔4〕樂也、惡利

〔5〕之覆〔6〕邦家者。”

〔1〕惡,去聲。〔2〕紫,間。〔3〕朱,正。〔4〕雅,正也。〔5〕利,捷給。〔6〕

覆,芳反,傾敗也。範氏曰:“天下之理,正而勝者常少,不正而勝者常多,聖人所以惡之

也。利之人,以是為非,以非為是,以賢為不肖,以不肖為賢。人君苟悅而信之,則國家之

覆也不難矣。”

也。利之人,以是為非,以非為是,以賢為不肖,以不肖為賢。人君苟悅而信之,則國家之

覆也不難矣。”

〔1〕學者多以言語觀聖人,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上實,有不待言而著者,是以徒得其言,而不

得其所以言。故夫子發此以警之。〔2〕子貢正以言語觀聖人者,故疑而問之。〔3〕四時行,

百物生,莫非天理髮見流行之實,不侍言而可見。聖人一一靜,莫非妙精義之發,亦天而

已,豈待言而顯哉此亦開示子貢之切,惜平其終不喻也。程子曰:“孔子之,譬如星之

明,猶患門人未能盡曉,故曰予無言。若顏子則默識,其他則未免疑問,故曰小子

何述。”又曰:“天何言哉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則可謂至明矣。”愚按:此與

篇“無隱”之意相發,學者詳之。

孺悲見孔子,孔子辭以疾。將命者出戶。取瑟而歌,使之聞之。〔1〕

〔1〕孺悲,魯人,嘗學士喪禮於孔子。當是時必有以得罪者,故辭以疾,而又使知其非

疾,以警之也。程子曰:“此盂子所謂不屑之誨所以砷浇之也。”

宰我問:“三年之喪,期〔1〕已久矣。君子三年不為禮,禮必;三年不為

樂,樂必崩〔2〕。舊穀既沒,新穀既升,鑽燧改火,期可已矣。〔3〕”子

曰:“食夫〔4〕稻,〔5〕夫錦,於女〔6〕安乎”曰:“安。”〔7〕

“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,食旨〔8〕不甘,聞樂不樂〔9〕,居處不安,

故不為也。今女安,則為之〔10〕”宰我出。子曰:“予之不仁也子生

三年,然免於阜牧之懷。夫三年之喪,天下之通喪也。予也有三年之

阜牧

(20 / 41)
四書集註

四書集註

作者:[宋]朱熹 型別:免費小說 完結: 否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